
《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年代尺,识记夏商周三 出卷网代的历史时段;结合图文,初步认识丰富多彩的中华早期文明成果,知道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2.过程与方法:阅读图文,结合史料,分析早 出卷网期国家形成的表现,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通过史料分析、古今对比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懂得论从史出的方法,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多角度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熟悉祖国的历史和边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概况,认识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及其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 2.采用读图分析、绘制年代尺的方法,准确清晰地知道和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概况。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三字经》。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准备好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图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正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从“ 出卷网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出示相关句段。出示年代尺。 从所出示的句段中,说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从学生熟悉的《三字经》引入 出卷网,既引发学生兴趣,了解学情,又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感知中国文明珍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年代尺中感知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演变。 新课教学(读经知史)环节一:走进夏朝(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出示《夏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明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出示“夏传子,家天下”是指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出示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强调这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 引导学生概括夏朝。(建立者、时间、都城、末代暴君) 观察《夏朝形势图》,说出夏朝大致的统治区域。 回忆文明形成的标志有哪些?对比禅让制和世袭制,明白世袭制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观察复原图,认识该建筑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明白这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概括夏朝,梳理夏朝概况。 联系旧知,温故知新。 从制度建立和宫殿建筑两方面让学生感知早期国家的初创。 及时巩固和梳理知识。 环节二:走进商朝(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出示《夏朝形势图》和《商朝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到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证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1.生产技术创新———青铜器。(出示司母戊鼎的图文资料以及四羊方尊的鉴赏资料)2.文字创新———甲骨文(出示三个甲骨文让学生猜字) 引导学生概括商朝(建立者、时间、杰出文明成就、末代暴君) 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变化及其原因。联系图册P7青铜器的用途,认识到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当之无愧的文明象征。猜甲骨文(车、光、兔),联系图册P7,思考:1.为什么要在甲骨上刻字?2.甲骨文字有哪些特点?3.甲骨文的发现有何意义?4.联系图1-16,1-17,从两幅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概括商朝,梳理概况。 从青铜器和甲骨文等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