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50155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43张PPT 内嵌视频)--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208802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视频,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课程标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舌尖上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 针尖上的传统文化 目录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上古 奠基 先秦 形成 秦汉 发展 魏晋-隋唐 繁荣 宋元 传承与 禁锢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冲击与 转折 1840年后 1915-1917 复兴 五四运动后 任务:根据教材P2-4自主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起源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前文化区系示意图 ①分布:多元起源 ②中原核心 (向四周辐射) ③多元一体 ④历史悠久,独具特色。 1.特点: 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考古学家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二)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夏、商、西周: 藏礼于器———青铜文明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夏朝 商朝 西周 青铜礼器反映出 礼制的发展与完善 进入青铜时代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 手工业/文化/功能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二)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中华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①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 华夏 北狄 南蛮 东夷 西戎 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政治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认同黄帝共祖 崇尚儒家文化 学习中原制度法律 表现: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放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D 巩固练习 解释: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相互认可对方都是华夏族,即华夏族认同感的增强。 不符史实,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 过于绝对 不符题意;尚未形成 2.(2021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D 材料说的是南方文化传播到以河南等地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中原地区),而当时河南地区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由此可知是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二)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中华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②百家争鸣 核心概念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家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在诘难、批驳其他学说并相互学习吸收中形成繁荣的文化局面。 ①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与发展(小农经济)。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改革。 ③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④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下移。 背景: 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②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 (二)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