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67825

【新高三暑假衔接课】13作文的材料选择(教师版+学生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8次 大小:15409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作文,教师,选择,材料,新高三,衔接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13 语文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 时 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T专题导入与同步 C主讲课内材料的引申 T材料的多维度发散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一、专题导入及典型例析 请看近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 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 2005年:一叶、一枝、一世界 2006年:生有所息或生无所息, 2007年:行走在消逝中 2008: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 2009年:绿叶对根的情意 2010年:角色转换之间 2011年:我的时间 2012年:站在路边鼓掌 2013年:三句话看纯真 现在给定一个人物材料:梭罗 试着把这个人物材料和所有作文题目相结合。 【解析】近十年来的作文题目可谓千姿百态,那么,用一个材料果真能写好所有文章吗?我们试试看。 首先要回顾梭罗做了什么,他无非离开了美国的工业社会和城市,独自一人来到瓦尔登湖,凭借一把斧子开辟了自己的田园生活。 2004年是论人文素养的提高,梭罗的事例和人文素养有没有关系?初看之下没有任何联系,但是我们仔细想,梭罗为什么离开工业社会,离开表面上繁华的城市,是不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弱点,或者说是阴暗面,而这些阴暗面,有没有可能和人文素养有关?会不会是这样,科技进步了,人文素养却下降了,而梭罗要独自一人去田园里面寻找,寻找这被人们丢失的素养。那么,如果要写这个材料,还有重要的一点,什么是人文素养?可以归结为一种心态,一种平淡而又独立的姿态,这就是人文素养,梭罗是拥有这种素养的人。 2005年的题目,本质是大小的辩证问题,一花一枝上面怎么会有整个世界呢?因为我们从细小的地方看到了伟大,看到了丰富,梭罗有没有体现这一点?有。瓦尔登湖是小的,他的隐居一开始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正是这样的隐居,这样的田园生活,让他看到了世界、人生的全部意义,这难道不是一花一叶一世界吗? 2006年的核心话题是休息,或者说休憩,人到底需不需要休憩,需不需要休整,怎样才算是休整?梭罗的隐居,当然就是一种休憩,他离开了忙碌的生活轨道,离开了繁华,让自己的生活平静下来,这种休憩有意义吗?当然有,前面已经说过,这种休息让他理解到了忙碌所不能带来的感悟,这就是生有所息的意义。 2007年的题目比较虚,看似很难入手,实则不然。抓住两个关键词,行走和消逝,看看和材料有没有可能建立联系。行走就是什么,就是一种生活的脚步,一种轨迹,一种前行的姿态,消逝是什么,是一种隐退,一种淡然隐去,行走和消逝,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但不可避免。梭罗的隐居,不就是一种行走吗,只不过,他没有走向繁华,而是走向繁华的反面,他走向消逝,但正是这种面向消逝的行走,让他真正的永恒。 2008年不必多说,如果写触摸都市,梭罗触摸到了什么,他一定触摸到了城市里某种不如人意的东西,才会毅然隐居,触摸乡村呢,梭罗在瓦尔登湖触摸到了什么?太多了,劳动、独立、平静、思索、感悟…… 2009年很多人拿到题目会写亲情,当然是可以这样考虑的,但太普通了。绿叶和根,和梭罗有没有关系,梭罗的行为是离开城市,走向田园,那么,他对田园有没有情意,显然有,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设想,田园就是梭罗的根,梭罗对于宁静的湖畔生活来说,就是一片绿叶,人都是一片绿叶,要去皈依自己心中的根,所以梭罗去了。 2010年是关于角色的转换,太简单了。梭罗原来是什么?是一个都市中人,一个很普通的表面正派,实则平庸的俗人,他后来是什么?是一个皈依田园,感悟生命的人,那么,这算不算一种角色的转换呢?算不算一种很有意义的角色转换呢? 2011年题目很简单,关于我的时间,这题目也非常宽泛,那么,和梭罗什么关系?可以去想,梭罗如果不去瓦尔登湖,他的时间会不会停止?不会,时间依旧在流,生活还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