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71761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83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
  • cover
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学习目标 1. 深入领悟并娴熟掌握将人物肖像刻画得栩栩如生的艺术技巧。 2. 汲取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若生命是扬帆起航的船只,我们便不应成为随波逐流的旅人,而应在风雨交加的大海中,坚毅地扬起风帆,奋力搏击。若生命宛如展翅翱翔的雄鹰,我们更不应因前方的困难而退缩,而应勇敢地展翅,在无边无际的碧海蓝天中自由飞翔。今日,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既不屈服于风浪,又无畏艰难险阻的传奇人物———那位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之预习与互动 1. 请为下列汉字标注正确的拼音: 废墟(xū) — 干涸(hé) — 坍塌(tā) — 戳(chuō) 酬劳(chóu) — 流淌(tǎng) — 水渠(qú) — 乍看(zhà) 2. 让我们携手探索以下词汇的深刻内涵: 废墟:它象征着城市或村庄在历经沧桑巨变、遭受破坏或灾难后留下的孤寂之地,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印迹。 干涸:这一词汇描绘了河道、池塘等水源地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水分的沉寂状态,彰显出一种深邃的寂静之美。 坍塌:它意味着建筑物或堆积物因种种原因而轰然倒塌,提醒我们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引发我们对生命的珍视与思考。 溜达: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词汇描绘了人们悠闲漫步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尽情品味岁月的悠长。 刨根问底:这个词展现了人们对某件事情或某个问题深入追寻真相的决心,体现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不毛之地:它描绘了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无法生长草木的地方,引发我们对生命顽强与坚韧的感叹与敬佩。 三、自学指导(二)之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们沉浸在课文的阅读中,运用着圈点勾画的技巧,精确地筛选出关键信息,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1. 那位牧羊人主角,在故事中演绎了怎样的生命传奇呢?请精炼地概括他的成长历程。 【交流点拨】在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牧羊人以几十年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将荒凉的沙漠变成了充满生机的绿洲,让无数的人们享受到了幸福的生活。这既是对他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等高贵品质的赞颂,也展现了人类内在的无穷智慧和改变世界的能力。只要我们怀揣着善良的信念,并持续为之付出努力,人类悲惨的命运终将被我们改写。 2. 那么,这个故事又是如何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展开的呢?请按照这个顺序,将文章的段落结构进行划分,并简要概述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故事的叙述顺序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脉络进行的。 第一部分(1):文章开篇便直截了当地揭示了主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慷慨无私、不求回报的牧羊人形象。 第二部分(2—12):在这一部分,我们首次与牧羊人相遇,开始了与他的深入交流和了解。 第三部分(13—18):再次与牧羊人相遇,我们的关系更加亲近,对他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深入。 第四部分(19—20):这是与牧羊人的最后一次相遇,我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了他的坚守与付出。 第五部分(21):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主题,对牧羊人的敬意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 每一次与牧羊人的相遇,都伴随着高原的不同风情。 首次邂逅,那是一片苍茫的高原,如同生命的沉寂之地。群山之间,生命的痕迹难觅,村庄已成废墟,萧瑟而寂静。泉眼干涸,无水可饮,狂风肆虐,仿佛要将这片土地吞噬。 再次重逢,高原已焕然一新。昔日的荒芜之地,如今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泉水叮咚,仿佛在庆祝新生。生命的活力在这里蓬勃迸发,带给人无尽的希望和期待。 最后一次相见,高原已变得如诗如画。微风中弥漫着清新的花香,树木摇曳多姿,仿佛在吟唱生命的赞歌。泉水潺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活力。人口兴旺,村庄富饶,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牧羊人辛勤付出的硕果,也是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