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83657

9木兰诗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24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木兰,教学设计
  • cover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塑造的木兰的艺术形象,理解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3.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叙事诗的特点。 2.难点:有歧义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祖国古文明引出名篇《木兰诗》 我们伟大的祖国曾以古文明著称于世。古代文化灿烂,文学艺术上的财富数不胜数,妙诗佳词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美丽的神话、动人的传说、优美的民间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有益的启发。其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在人民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欢迎。 这个故事形成了《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写作年代,大约为北朝后魏时期,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后虽经封建文人改动,但仍保留民歌特色。 二、由对《木兰诗》的评价,引入课文学习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颂,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 《木兰诗》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享受这首叙事诗的艺术美吧。 评:这一设计巧妙。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新课的导入,这确实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于漪老师对此十分讲究。 三、逐段讲读,掌握故事情节,积累文言词语 《木兰诗》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诗。凡叙事诗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和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故事性很强,情节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的,随着情节的起伏跌宕,表现了主人公“木兰”的喜怒哀乐,塑造了“木兰”这个我国古代女子英勇矫健的形象。 1.讲读第一、二段 (1)朗读,正音 机杼(zhù)可汗(kè hán) (2)讲解疏通 唧唧复唧唧:“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 一,吸息声;二,机杼声;三,虫鸣声。从上下文连贯看,作机杼声。先写木兰“当户织”(对着门织布。当,对,在;户,门或屋。)机杼声声,接着写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叹息哭泣,与往常不一样了,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亦可作叹息声讲。 全唐诗《捉搦歌》中有:“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复。”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第三种作蟋蟀叫声解释,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有:“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仍用来形容其声音如人之叹息。 第二种解释较确切,落笔先让人听到不停的机杼音响,再出现“当户织”的人物形象,这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身份,掲示了木兰勤劳的性格,自然地引出下面四句问答。主人公正在机上织布,何以无心织继而停机叹息呢?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运用设问手法,表达木兰停机叹息原因,并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无所思”实为“有所思”,停机叹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代父从军的愿望。 军帖:征兵的文告。(见《辞海》第801页);愿为市鞍马:为(wèi),介词,替(为此);市,买(名词作动词用)。 评:于漪老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了讲解疏通,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读通文章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去分析、评价,还称之为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教学未免浮夸。 (3)积累词语 惟:只 何:什么 市:买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称号 评:这一环节安排得好。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