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83867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44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277177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一轮,上册,纲要,历史,中外,必修
  • cover
(课件网) 第15课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要求与阶段特征】 课标要求 阶段特征 了解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民族】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对外】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 【2023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由材料“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商人从事牟利的商业活动,满足了社会需求,读经和做生意并不违背,符合满足民众需求就是道的思想,故选A项; 陆九渊强调“心外无物”,主张要通过内心寻求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克服自身的欲望探索真理,与材料中商人学习儒家文化和追求经济利益的观点不符,排除C项; 中国封建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且材料只提及商业并未提及手工业,排除D项。 A 【2023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据材料“渔村......‘小苏杭’”可知,体现了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的景象,这是因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贸易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故选C项; 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厚往薄来的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作用有限,排除A项; 据材料“东南沿海某港口......渔村”可知,展现的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排除D项。 C 【2022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据材料“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江南市镇工商业繁荣,人们才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