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两小儿辩日 同学们,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源。自古以来对太阳的探究就没有停止过,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到如今羲和号上天探日,你们能说出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吗? 《列子》记录了两个小孩关于太阳的争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千年前的古人对太阳的认识吧。 导入 导入 列子(约公元前 450年—公元前 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作者介绍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古代哲理寓言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均为后世广为传诵。 主要作品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助读资料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助读资料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有: (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文体知识 (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文体知识 1 2 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故事内容。 3 理解故事寓意,探究丰富内涵。 阅读目标 辩斗(dòu) 盘盂(yú) 沧沧凉凉(cāng) 探汤(tāng) 孰(shú) 为(wèi) 汝(rǔ) 多知(zhì)乎 读读写写 · · · · · · · · 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聪明。) 重点词语意义 · · 古今异义 (1)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古义:距离;今义:到……地方。) (2)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热水;今义:专指带汤的菜羹。) 重点词语意义 · · 词类活用 孔子东游。 (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重点词语意义 · 多音字 ①文中“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甲观点: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理由:远者小而近者大。因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乙观点: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理由:近者热而远者凉。因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整体感知 ②默读课文,思考:孔子答不出来,可以看出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整体感知 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这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学习时先要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节奏;然后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特别是重点字词的解释,要牢记;接着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寄寓的道理。 读学指导 1.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品读释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