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90105

20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64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得当的写作手法。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剪裁得当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流程 (一)造境,反复诵读、梳理情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配古筝曲《四面埋伏》) 导入:同学们,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 今天,我们要结识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胆识,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曹刿论战》。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①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②概括归纳: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经过。 3.生生交流、梳理情节。 ①战前论:战前准备。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 ②战中论:指挥作战。 a.选择有利于击鼓的时机,“齐人三鼓”时候。 b.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军事上抓住时机、后发制人。 c.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鲁莽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 ③战后论:取胜原因。“公问其故”,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a.击鼓的时候,齐人三鼓,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b.追击时,一定要查看敌人是否有埋伏,才能追赶。看出曹刿很有指挥才能。 4.小结。 文章事件发展线索是“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二)融境,品析文本、分析形象。 1.播放“长勺之战”视频,走进人物。 2.小组探究:曹刿是怎样的人?(从 句,我分析出曹刿是 的人) 3.合作交流: ①“彼竭我盈”之时进行进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可见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a.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b.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他很爱国、有胆有识。 ③亲临战场指挥作战,不怕失败的杀头危险。他很勇敢。非凡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 ④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⑤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⑥曹刿滔滔不绝的言论,看出他是一个很智慧的人。 ⑦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论述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看出曹刿有政治远见。 4.小结: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三)入境,阅读赏析、探究写法。 1.小组谈论探究:文章如何写曹刿论战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2.全班展示交流: ①以人物对话为主,辅助动作描写:何处对话?何处动作?学生结合句子说。《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