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95435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1492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教案
  • cover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理念 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及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推动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理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它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期,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动荡、思想文化多元化都推动着时代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和华夏认同不断加强,并由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的体制,此时期在文化上又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是理解第3、4课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前提。 本课内容有三个子目,教材内容设置渗透和贯穿了三个唯物史观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在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运用这唯物史观有助于同学们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施教对象是高一中上水平的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学生在初中对这一部分知识已有初步了解,较为熟悉本课涉及到的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但是,对于历史对象之间的联系缺乏理解,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思维能力方面,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能够对历史概念做出简要阐述,对因果关系做出初步分析;但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学生更擅长和趋向对图像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对文字资料尤其是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无法提起兴趣,也较难建立起认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研习,了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等史实以及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和韩非等人的学说,涵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兼并的史实,认识到局部统一国家的整体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涵养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该时期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化,理解变法运动的必然性,涵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导入 展示西周至东周时期的时光轴 通过展示西周至东周的时光轴,使同学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脉络有初步整体的认知,明确时空。 正文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印象? 再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之下隐藏的是危机还是转机?为什么呢? 让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并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 展示铁犁牛耕图片,各国货币图片以及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史料和《史记.苏秦列传》的相关史实,提问: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变动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图片以及相关史实分析,让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展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以及《左传.恒公五年》和《战国策》的相关史实 同学们通过史实分析感受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诸侯割据混战的形势。通过春秋与战国形势图的对比直观感受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展示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不同的相关史实,感受由学在官府到学术下移的趋势。 同学们通过史实对比感受私学兴起推动士阶层发展壮大,从而为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提供人才基础 教师过渡语: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使得旧的统治秩序已经无法维持。富国强兵,加强管理权力,提高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