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09083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3085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紧扣“事”,学会“找事”,掌握两种“找事”方法。 紧扣“理”,分析“说理”,学会用“流程式”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思路。 了解“事理”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两种“找事”方法。 2.学会用“流程式”思维导图梳理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事理”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 单元解读,引出“事理说明文”。 1.重温“单元导读”,明确“事理说明文”的概念。 2.指出本节课学习方法:围绕“事”“理”来学习事理说明文。 二、明确任务,学以致用。 (一)任务一:默读,学会“找事”。 1.布置任务:默读《恐龙无处不有》,完成任务:找出短文是从什么事情(现象)出发,最终说明道理的。 2.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明确:这篇短文第2小节,谈到了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南极洲发现了恐龙化石。第3小节说,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 3.方法总结 找“事”的方法一:题目引导法。可以关注事理说明文的题目。 追问:这篇短文是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吗? 明确:不是,第15小节中我们发现,这篇短文真正想要说明的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这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 5.方法总结 找“事”的方法二:首尾照应法。关注开头段和结尾段。 6.学以致用:请同学们默读短文《被压扁的沙子》,完成填空。 (二)任务二:探究,分析“说理”。 1.布置任务:仔细阅读《恐龙无处不有》,梳理作者思路,了解本文是如何“说明”事理的。 2.询问:同学们梳理思路的方法。 师小结:方法一,划出各段落的关键句。方法二,画出“思维导图”。 3.师生共同完成《恐龙无处不有》思维导图。 学生说关键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按照“假说演绎法”进行梳理。 4.补充知识小卡片 学以致用:根据所学方法,按照“假说演绎法”,画出《被压扁的沙子》的思维导图。 学生完成,师生共同补充、修正,点评。 (三)任务三:比较,思考“事理”关系 1.布置任务:两文都与恐龙灭绝有关,“恐龙的灭绝”在两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小组讨论。 明确: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这一问题在两篇文章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第一篇中,作者谈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说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原因则成了需要被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2.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怎样的事理?请结合课文阐释。 明确:这两篇短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生物学领域的发现(恐龙化石无处不有)对地质学领域(板块构造理论)也会产生影响,反之也是如此,“被压扁的沙子”是地质学领域的知识,却可以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这一生物学猜测。 3.引导学生借此分析“事理关系”。 明确:“事”“理”关系也是如此,“事”是证“理”的依据,“事”是引起对“理”思考的媒介。“理”是对“事”的分析,也是对“事”产生缘由的阐释。二者也是紧密相联的。就像“恐龙无处不有”是“事”,这一个“事”成为“板块构造理论”这个“理”的证据。 4.学以致用 阿西莫夫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能够联系实际,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明确:(1)生物学界研究蝙蝠到航海事业雷达的运用。 (2)物理学上的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生物学与医学的发展。 (3)考古学的新发现,一次次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二选一) 1.运用本课所学的方法,画出《大雁归来》的思维导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