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16171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202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9课,鱼我,所欲,教案
  • cover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 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 方法。 4.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你们是怎样取舍的呢 学了本课,你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背景资料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曾效法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于是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传世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王纲解体,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2.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不屑(xiè) 苟(gǒu) 得 一箪(dān) 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wù) 莫甚于死者 3.听教师朗读,注意句子的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对照注释,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梳理字词,翻译句子 1.字词积累。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辟:同“避”,躲避。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同“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穷困。 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2.一词多义。 (1)·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2)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做,动词)也故不为苟得(得到)也 所识穷乏者得(感激)我与? (3)是 非独贤者有是(这种)心也是(这种做法)亦不可以已乎 3.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翻译原则: 1.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从以下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有遗漏。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2.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3.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 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 4.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 义, 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时要仔细 考虑语境。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 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四、了解课文,概括主旨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互相交流课文的大体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文章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甚于生不为苟得,恶甚于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