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17599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7次 大小:731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 cover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1.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变化、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 【单元导读】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胡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疾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调其民族交融的历史特色。隋唐时期,更突出其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本专题的设置,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本课立意】 关注较长时间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从中易于把握朝代更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寻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从纵向看,本课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客观上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横向看,通过对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而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从而对历史发展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时空坐标】 【历史解释】 1.门阀政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方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2.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该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才能、品德和门第出身。但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在评价人才时往往忽视品德和才能,只重门第,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 3.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均田制:兴起于北魏,盛行于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基础知识】 一、三国与两晋 【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一)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建立 都城 势力 曹魏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 洛阳 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 蜀汉 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简称蜀。 成都 蜀、吴两国注重加强 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孙吴 229年,孙权称帝 建业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26—316年) 1.西晋建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为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五族内迁 (1)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北方各割据势力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气候寒冷;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力。 (2)主要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羯(jié)、氐(dí)、羌(q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