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29876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堂通行证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2890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通行证,同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 探索(suǒ) 孜孜不倦(zì) B.汲取(xí) 儒家(rǔ) 根深底固(dì) C.埋没(mò) 关键(jiàn) 不言而谕(yù) D.肇事(zhào) 彷徨(páng) 格物致知(zh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B.一个实验能否成功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C.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不可缺少,而且研究学术也是不可少的。 D.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明。 B.中国学生大部分都偏向于理论而歧视实验。 C.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D.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应于现在的世界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热爱祖国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快乐地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 C.《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 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 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shòu yǔ( ) róng yù(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7.学习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后,八年级(1)班班委拟组织“学科学精神,强实验能力”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请你为这一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班长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行动起来,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而班上的小明却说:“实验太浪费时间,还不如在教室里背实验过程呢。”针对他的观点,请你对他加以劝说,让他积极参加科学实验。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