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30679

8.2《登高》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28267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登高,课件,33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导入 2020年4月6日,BBC推出了一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亚,也不是但丁,而是关于遥远东方的一位诗人———杜甫。 这部纪录片的标题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究竟伟大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名作《登高》去寻找答案。 登高 杜甫 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壹 学会分析意象的方法,发挥联想和想象,品析诗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贰 了解诗歌起承转合、对仗严谨的表达特色,同时体察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的沉郁悲凉的境界。 叁 壹 知人论世,积累知识 姓名: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世称“_____”。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_____” 生卒:712—770 籍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地位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认识作者 一代“诗圣”———杜甫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主要经历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2.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直到天宝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主要经历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西南漂泊时期(49岁~58岁):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 创作风格及其作品 杜甫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在五律、七律上表现出很深的造诣,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诗风_____。 代表作有以“三吏”合称的《_____》《_____》《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征》《春望》和《兵车行》等。 沉郁顿挫 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望岳 贰 反复诵读,想象移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想象移情,投入诗境,体会诗歌的用韵特点以及情感基调。 悲 ai 韵 回huái 杯puái 探寻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56岁)去世前在四川_____所作。其时,“_____”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