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清明上河图 作者介绍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岔道口村)人。活跃于北宋晚期。 少年时在家乡潜心读书、画画,青年时期到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改工绘事,因画艺精湛得徽宗赏识,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经考试被选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宫廷画家。张择端绘画长于楼阁建筑、舟车桥梁、市井风情,善于构筑宏大的场景与复杂多变的构图,手法写实精细,自成一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5]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1.清明上河图画的什么节日 a.重阳 b .清明 c.下雨天 2.清明上河图全长 a.528厘米 b.324厘米 c.880毫米 3.画的什么节气 a.寒食 b.清明 c.大寒 知识问答 答案 1.《清明上河图》画的当然是清明节啊! 2.《清明上河图》绢本,原画纵24.8厘米,横528厘米 3.在古代,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恰逢初春,万物生长,适合踏青郊游。古代历法中,清明之前是“寒食节”,祭祖冷食,后来连带着清明,一起成为了一个节日,所以这一天大家烧纸祭祖,也踏青郊游 张择端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作品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似乎就是描绘汴京人民清明时节的各项活动的风俗画。市郊阡陌到汴河两岸,再到繁华街市,完美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生活全貌 争议 长期以来,对于《清明上河图》的画名究竟何意,人们争论不休,至今难有定论。一种常见的看法是,“清明”即“政治清明”,“上河”即“上方之河”(“上”含有“御”之意),指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汴河。也就是说,这是一幅歌颂太平盛世的画作,是供职于宣和画院的翰林待诏张择端,进献给宋徽宗的“拍马”之作。 但是也有人认为《清明上河图》画的当然是清明节啊!将“上”字作动词解,认为因季节的原因,汴河冬季结冰,漕运停止;到了清明时节,汴河河运开始繁忙,人们才会“上河”做生意、游玩、外出办事。 近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张“春景”之说,即此画所绘为清明时节的场景,祭祖和踏青具存。 因为画中有祭祀用品贩卖小摊,应当是临近清明临时出摊、有书生观水赏鱼(这可是清明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更重要的是,画上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不过在画上此部分由于流传失散了。 画中看到有纸马商铺,汴河上方街上有“王家纸马”的店招,纸马已堆积到门前。说明正是寒食节日,需要烧纸钱了... 《清明上河图》鼓楼门前的送别场景,反映了典型的“祖道”祭祀场景,即行前祭祀行神(路神)的情景,图中可见,一行人中以那乘驴戴帷帽的青年女子为主人,正依依不舍回顾着两位送行的老者。女子所骑驴,带了两个仆从。 构图特点 1、《清明上河图》中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2、内容: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3、结构: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4、技法: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作品 介绍 1、内容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