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目标】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特点。 2.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学习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标调整 教学板块一:分享发现,交流困惑 教师梳理: (一)发现:三个事例;用人称转变,增进文章的亲切感;有强烈的抒彩;使用设问、反问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困惑:为什么用可爱形容志愿军;从哪些方面突出他们的可爱;文章为什么要引用这几个事例;三个事例可以颠倒顺序吗?…… 提前收集学生的困惑和发现。 活动意图说明: 初步掌握学情,建立基于学生“发现———质疑———收获”的生成性教学。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读,解决疑惑 任务一:了解素材背后的故事 环节调整 朗读者“情系家国”系列作品专栏,邀请我们为革命英雄朗诵经典名篇,并设计颁奖词。 (一)做好这项工作,建议: 1.观看视频,感受英雄之特定情境,勾画1-3段相关情境信息和直接抒情句,感受诵读的情感基调。 链接阅读支架: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3个月,134起重要战役、战斗,歼灭以美国为首“联合国军”71万人,牺牲197653位烈士。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预设: 我从课文预习部分的“1950年,美国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看出了当时形势的紧张和我军的岿然、正义。 从直接抒情句“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确认朗诵的感情基调是激昂、热爱和饱含深情的。 2.作者魏巍同志在谈他怎样写作本文时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很久以来就在他脑子里翻腾着,因为战士们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伟大,这样感人。但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 他曾从他采访所得的100多个生动事例中选了20多个例子来写,但没写好,后来只选了5个,最后写成本文时又删掉两个,终于取得成功。 自由朗读文章第二部分(4-14段),要求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三个典型事例。 预设: 三个事例: 第一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或书堂战斗; 第二个典型事例:马玉祥救朝鲜儿童; 第三个典型事例:防空洞中的谈话。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特定战争情境,把握作品感情基调,学会概括典型事例。 任务二:细细品读诵英雄风采 学法指要 (一)做好这项工作,建议: 从志愿军英雄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品质和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怎样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呢?如何通过透彻的朗读精彩地展现人物的风采和精神,唤起大家的情感共鸣呢?朗读课文,做好批注,从表达方式、人称、句式、修辞等方面学习精细研读素材的魅力,才能读出英雄的风采。 预设1: 松骨峰战斗中“摔”“扑”“抱”“掐”“摁”等对一系列的动作描及“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集中展现了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引用营长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真挚感人,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预设2: 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运用环境描写和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国际主义精神。引用当事人自己的话使故事真实可信,反问和设问句式的运用加强了语气,表现了人物的淳朴可爱。 预设3 : 防空洞谈话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牢记祖国和人民的嘱托,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设4: 开头和结尾部分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兼用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使行文富有变化,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