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38894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209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难点: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 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宋]苏轼 出示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三、 走近苏轼: 本文作者是苏轼,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韵。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 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老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拖音读“念”、“盖”、“但”这三个字,读出古文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划出不懂的。 同桌交流。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解释加红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横(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与中庭 (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探究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朝廷。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与折磨,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此时也因被贬,寄居在承天寺。这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精读课文,品味感情。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月光皎洁、空明、清幽宁静的特点。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闲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闲人”:清闲的人、有职无权的人、有闲情雅趣的人 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面对人生逆境的豁达乐观。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念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