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3896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含答案)

日期:2025-04-28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499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科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总结
  • cover
(八年级)光学和力学实验常考点总结 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测量器材:停表(测时间)、刻度尺(测距离) 3.斜面的坡度要选比较小的原因:为了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比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4.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5.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段由静止滑下 6.刻度尺的读数:刻度尺的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7.小车在各阶段的速度大小的判断:上半程速度<全程速度<下半程速度 8.平均速度的计算: 9.实验误差分析:过开始点才开始计时,速度偏大,过结束点才停止计时,速度偏小。 10.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 11.斜面的作用: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变速直线运动。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实验仪器的选取: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激光笔 2.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入射的角的大小 3.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4.两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两纸板与镜面垂直,当光贴着纸板E入射时,能在纸板F上看到反射光;当两者不垂直时则不能到反射光线。 5.实验环境的选择: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6.“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将纸板沿着法线向后或向前折,观察纸板上面是否有反射光线,若纸板上没有出现反射光线,说明三线共面。 7.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识别以及大小关系: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是反射角,两个角度的大小相等。当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 8光路可逆思想的理解与验证:让激光笔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重合的,说明光路可逆。 9.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10.实验结论: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主要的实验器材:刻度尺,玻璃板,大小相同的蜡烛 2.实验环境的要求:较暗的环境,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4.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5.玻璃板的选择:选薄玻璃,原因是玻璃板太厚,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而形成两个像 6.蜡烛的选择:选大小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关系 7.玻璃板放置要求: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确保像能与蜡烛完全重合 8.观察平面镜所成的像时眼睛的位置:在物体同侧(即点燃的蜡烛那边) 9.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原因是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0.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11.多次实验的目的: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12.实验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与像大小相等、成虚像. 13.实验原理:光的反射 14.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四、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先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让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3.焦距的测量及判断: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注意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具体实际判断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性质 如:(1)物体右移(靠近凸透镜),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往右移(远离凸透镜),像变大 (2)物体左移(远离凸透镜),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往左移(靠近凸透镜),像变小 (3)根据图判断像的性质: 观察图,如果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如果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 5.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或在焦点上 6.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对调物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像(原因:光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