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4646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件(共20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137254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4课,灯笼
  • cover
(课件网) 4 灯笼 吴伯箫 1.理解课文所写基本内容,逐层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情感。 学习目标 灯笼的由来 新课导入 散文 文体知识 定义: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神聚———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分类: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走近作者 焚身(fén) 溺炕(niào)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 乡绅(shēn) 争讼(sònɡ) 领域(yù) 斡旋(wò) 怅惘(chàng wǎng) 静穆(mù) 思慕(mù) 锵然(qiāng) 裴公(péi) 星阑(lán) 褪色(tuì) 燎原(liáo) 司马懿(yì) 熙熙然(xī) 霍骠姚(piào) 字音字形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思慕:怀念;追慕。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领域: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解释词语 灯 笼 标题解读 吸读(吸引读者注意)线(线索)象(象征),概括(概括文章内容)心(中心)情(感情) ①点明了写作对象(内容); 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线索) ①点明了写作对象(内容); 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线索) 思考问题 1.作者开头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找到本文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细节探究 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7段,元宵节看灯; 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9段,纱灯上描红; 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品悟情感 祖父夜行 接灯上学 温暖亲情 乡俗还愿 元宵张灯 族姊远嫁 朱红描字 献帝伴灯 乡情历史 愿做马前卒 家国情怀 明线:灯笼 暗线:情感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 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 5.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4.第10段写“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 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 5.如果舍去最后一段,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就过于隐晦,文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