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51313

第11课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课件)(共32张PPT含2个视频)-【中职专用】《中国历史》同步教学优质课件(高教版·全一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691158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专用,高教,课件,优质,教学,同步
    (课件网) 第11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籍贯:濠州钟离 (今安徽凤阳) 家庭出身:贫农 前半生:放牛,出家,乞讨,起义 “传奇皇帝” 一、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11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背景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1421年明成祖迁都至北京 历代帝王相貌“以唐太宗为最伟,明太祖为最奇”。 ———严修 一、明朝建立 过程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1. 废除宰相制度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 háng,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原因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制度措施 Why 1. 废除宰相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十年后,又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1)原因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制度措施 皇帝 中书省 (丞相)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皇权高度集中 皇帝 1. 废除宰相制度 (2)影响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属皇帝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推动内阁制度的出台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制度措施 2. 设立内阁 (1)职能: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5岁识字 12岁考中秀才 13岁参加乡试 16岁中举人 23岁考中进士 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任首辅。时皇帝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内阁首辅=宰相? (2)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顾问机构 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制度措施 3. 宦官专权 明太祖:宦官不得读书识记,不得干预政事 明成祖:设立东厂作为特务组织,“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明宣宗:司礼监秉笔太监代办“批红”,宦官专权局面逐渐形成 魏忠贤 (1)表现: 代理皇帝“批红”,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2)性质: 皇帝利用宦官牵制内阁的产物 无论阁臣当政或宦官弄权,其权力均源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明清的更替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一、明朝建立 制度措施 材料: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类,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青叶,味腥而腻,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马悉才《备陈灾变疏》 1.背景: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