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54915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综合复习知识清单

日期:2024-06-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9次 大小:2146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综合,复习,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发展历程:中华文化从远古时期萌芽,历时几千年,源远流长。 2.文化内涵: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内涵丰富。 3.文化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奠基 先秦 时期 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成熟 青铜 春秋战国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发展 秦 国家统一,推崇法家学说 汉 尊崇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隋唐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高度繁荣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 传承转折 明中后期 心学发展 明清之际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冲击转型 1840年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1915—1917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 复兴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1.重视以人为本,提倡民本思想。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孟子提出了“仁政”说。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孟子、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6.主张和而不同。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等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佛教传入: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后来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西学东渐:明末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新知识,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3.文化输出: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对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都产生了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播 (1)过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道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宋明时期,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明末,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科技新知识。 (2)近代以来:①19世纪中叶,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②19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