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55021

专题九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 教学课件(共31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日期:2024-06-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4307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专题,二轮,历史,高三,--2024届,PPT
  • cover
(课件网)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九 中国近现代的思想解放与科技文化 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潮流 3年16考 (选择题14次,非选择题2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这部分内容跨度较大,复习时关注不同阶级的思想解放内容,结合救亡图存重点复习。 西学东渐 3年1考 (选择题1次) 复习时关注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3年11考 (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6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理论成果,复习时重视主线的贯穿。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目录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 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 3 主题线索提示: 线索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之道。其间,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再到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再到社会主义,思想上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线索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以后,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运动相结合,先后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它们一脉相承,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线索三:近现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共识。 命题分析: 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多利用各种史料、图表、数据创设命题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备考建议: (1)知识角度: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是高考考查重点。 (2)综合考查: 命题时可能多角度结合考查,需注意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分析思想变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 (3)素养价值: 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考查唯物史观素养:对相关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 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点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主干知识整合: 历程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评价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地主阶级) 林则徐 魏源 (抵抗派)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没有付诸实践,但学习西方,强国御侮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曾国藩 李鸿章 (洋务派) 中体西用: 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①冲击了华夷之辩的正统意识形态和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②未消除“中学”与“西用”的矛盾,在维新变法期间影响了西学的传播和实践,成为反对维新思想的武器; ③维新运动后“中体西用”论仍然流行。 第二阶段: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 康有为 梁启超 (维新派)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始,对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等(革命派) 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新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