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57132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30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2次 大小:2702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实验,活动,化学能,化成,电能,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 课题 实验活动6 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教学目标 1. 通过完成教材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过程,认识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 通过探究影响原电池电流大小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 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新能源汽车靠什么提供动力? 【实验探究】 实验一: 电极材料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解释否没有电解质溶液,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的转移,不能形成电流否 实验二: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解释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解质溶液中的H+与Zn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Zn的表面直接得到电子产生H2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无色气泡;铜片表面无明显现象Cu和石墨都不能与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H+在锌片表面得到电子生成H2 锌片溶解,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石墨棒表面无明显现象 实验三: 实验材料实验现象解释锌片溶解;铜片不溶解,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流表指针偏转Zn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至铜片或石墨棒表面产生电流,溶液中的H+在铜片或石墨棒表面获得电子生成H2 锌片溶解;石墨棒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流表指针偏转铜片不溶解,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u和石墨棒都不能与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因而不能产生电流 【构建模型】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1)两个电极(2)与电解质溶液接触(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4)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时,负极上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正极,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动到正极,在正极上得到电子,从而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从而实现了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情景引入】新能源汽车怎么选? 【实验探究】 1.实验猜想 (1)电极材料的活泼性 (2)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 (3)两个电极的正对面积 (4)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5)电解质的种类 (6)温度等。 2.实验设计: 序号电极材料电极间距电极正对面积硫酸溶液浓度电流强度①Cu-Fe5.0cm深度相同1moi/L②Cu-Zn5.0cm深度相同1moi/L③Cu-Zn靠近再恢复深度相同1moi/L④Cu-Zn5.0cm提出再恢复1moi/L⑤Cu-Zn5.0cm深度相同0.1moi/L 3.实验: 采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通过计算机和相配套的软件获得动态数据和图像。 药品:锌片、铜片、铁片(大小形状相同)、分别为1mol/L和3mol/L的稀硫酸。 仪器:原电池实验器、计算机、USB数据线、连接线、数据采集器、多量程电流传感器 4.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论:两电极材料的活动性差异越大、电极间距越小、相对面积越大、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大,原电池的电流强度越大。 【总结】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构建模型,应用模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景过渡】如何设计电动小汽车? 【模型应用】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电动小汽车,并比赛。 【课后思考】分析曲线图和调查结果,电池还存在电流衰减、续航、安全、充电、污染等问题。课后继续调查研究生活中有哪些类型的电池,工作原理是怎样的?衡量电池性能的指标还有哪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