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末过关检测卷(一) (测试时间:60分钟 评价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0 出卷网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墓葬、陶窑址等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镇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位于黄河流域。 答案:B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解析: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因为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答案:A 《易经·系辞下》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据以上史料,完成3~5题。 3.史料中的“市”属于( ) A.村落 B.城市 C.集市 D.聚落 解析:正确理解古汉语的含义,可知史料中的“市”是货物的集散和交易的场所,因交易而退,常住人口并不多,应该是集市。 答案:C 4.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上的联系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 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 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来 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解析:正确理解城市和乡村两类聚落的关系,从起源上看,人类历史上先有乡村聚落。 答案:D 5.人类之所以能在经历了百万年的游荡生活之后,定居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 ) A.人类社会的两次大分工 B.为了繁衍后代 C.为了逃避自然灾害 D.为了防御外族的侵略 解析:聚落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乡村聚落的形成,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促进了城市聚落的形成。 答案:A 6.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①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 ②人 出卷网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 ③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 ④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城市是非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第 出卷网二、第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的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有很大的差别。 答案:D 7.古代城市多表现出数量不多、城市职能以军事和行政管理为主,其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 B.发展历史较长 C.当时人们不愿居住在城市 D.社会制度的阻碍 解析:非农业人口是城市的主 出卷网要居民,因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提供大量的农产品是城市迅速发展的前提。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刺激性因素。 答案:A 8.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 ) 出卷网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聚落特色的形成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 出卷网人文特征。广东、福建、广西、上海四省区地处我国南方,气候湿热,民居应该轻灵、透风;陕西、北京地处我国北方,气候寒冷,民居应该防风、保温,以上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从图中可看出,广东开平民居和福建客家民居厚实、严谨、封闭,这主要是出于安全原因而修建的;北京民居修建的四合院,通常在南北向纵轴线上建正房,供长辈居住,在东西向横轴线上建对峙的厢房,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