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69240

18 文言文二则 铁杵成针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197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 cover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素养目标)、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铁杵成针》是人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文言文。这篇课文的内容主要源自《方舆胜览 眉州》,但在教材中有所删减。故事讲述了李白在山中读书未成,准备放弃时,偶遇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想要将其磨成针的情景。李白被老妇人的决心和毅力所感动,最终返回并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该篇文言文的主题深刻,寓意丰富。它强调了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其中的名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是成为激励后人持之以恒求学的经典语句。 在教学方面,这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对古代文学的接触和了解,也是一次对毅力和决心的深刻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寓意,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和语境,自主理解词语意思和课文。 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词语和句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有声有色、流畅自然的范读,注意断句和准确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读法的速度、停顿和语气,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总的来说,《铁杵成针》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言文,既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又能够让他们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启示。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故事寓意,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反思。 3.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僻字和关键词汇。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的教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勤奋努力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寓意的理解。 难点: 1.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2. 如何将课文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有一位大诗人李白,他在成为大诗人之前,曾经遇到过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件事不仅让李白改变了自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言文《铁杵成针》。 (二) 预习指导 教师: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断句。然后,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课文的大意。 (三) 讲解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速、停顿和语气,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2.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僻字和关键词汇,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1)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教师解释:这句话告诉我们磨针溪的位置在象耳山下。“磨针溪”是一个地名,“象耳山”也是地名,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个山间小溪旁的场景。 (2)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教师解释:“世传”是世代相传的意思,“李太白”即李白,“未成”表示学业未成。“弃去”是放弃学业离开的意思。这里告诉我们李白曾经在山中读书,但因为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 (3)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教师解释:“过”是路过的意思,“是溪”即上文提到的磨针溪。“逢”是遇到的意思,“老媪”是老年妇女的称呼,“方”是正在的意思,“磨铁杵”即正在磨铁棒。这里描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