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70486

【核心素养目标】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4-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62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中国,格式,教学设计,演变,政治制度,当代
  • cover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020年开始投入使用的新教材,在理念、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均有较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教学行为,成为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教材虽然变了,但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是不变的。对新教材进行挖掘与研究,是一线教师最有效的应变策略。教科书中的课程资源包括:“单元导语”“正文”“历史图片”“学习聚焦”等,除导语和正文为二手史料外,大多数为一手史料。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充分利用,是突破重难点、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最有效手段,同时课堂操作性极强。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1《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分三个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阐述了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不同阶段的阶段特征。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一些基础史实,如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抗日根据地、解放根据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学生在高一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时已有涉及,故有一定基础。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不同阶段特点和影响。能通过阅读教材,利用时间轴梳理出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理解其特点和影响(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能通过“共和之路为何行不通”的原因辨析,认识民国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民主共和制与中国国情不相符合的客观现实(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观察地图地图和阅读教材比较“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的异同点,尤其着重分析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地方采取的不同政权模式的原因和意义(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时间轴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通过该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的阶段特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认识当代中国法治体系演变的进步性和民主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辨析中国是否应转变为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难点理解不同阶段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点辨析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回望共和之路—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内容、特点、失败原因追忆解放之路—因地制宜的民主模式:内容、特点、意义坚守发展之路—独具特色的民主制度:内容、特点、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对于大同世界的描写,问学生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述的社会美好么?这是康有为认为的共和主义的国家,而毛泽东却认为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这是为什么呢?在教材的17页史料阅读中寻找答案。那么中国有没有走过共和之路呢?过渡到下一张 思考为什么毛泽东却认为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通过思考,成功将教学过渡到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回望共和之路—曲折反复的民主斗争 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教材,完成时间轴。问题设计:思考1.结合时空坐标分析“共和之路”的特点。共和之路的曲折反复性除了体现在政府更迭频繁以外,根据时间轴上的分阶段还可看出其经历了获得“民主”———破坏“民主”———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