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73827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24401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纲要,中外,必修,高中,2019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 战国—秦朝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1905年 血缘关系 军功 品行才能 才能门第 考试能力 选官 方式 依据 标准 一、选官制度 BC202 220 两汉时期 589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地方 中央 设科考试 考察举荐(德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中外历史纲要》第43页历史纵横 察举弊端 汉末动荡 继承评议传统,将评议权集权中央 (选拔方式进步) 中央 地方 评级授官 维护士族,特权膨胀 (选拔标准退步)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基本流程 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 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 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 特点: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 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标准 曹魏时期 (家世、道德、才能) 西晋 (家世) 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一、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长期实施带来怎样的影响? 制度僵化 中正官长期把握选任官员的权力,九品中正制沦为世家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标准不公 九品中正制逐渐演变为主要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阻断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素质下降 长期的家族庇佑下,士人素质下降,官场上“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比例 26% 15% 4% 17.2% 24.5% 变化:从曹魏到东晋逐渐下降,其后逐步上升。 原因: ①曹操提出“唯才是举”,致使寒门入世; ②魏晋时期受门阀制度影响,士族控制九品正制,寒门子弟入仕受到限制; ③隋唐建立科举制,以考试选拔,择优录取,阀制度渐渐解体。 材料中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 BC202 220 两汉时期 589 魏晋南北朝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察举弊端 汉末动荡 隋唐…… 科举制 士族没落 强化考试 科举制的建立与发展 时间 隋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措施 意义 废九品,分科考试 始建进士科 增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九品中正制废除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思考:唐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内涵 明经: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 进士: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影响 积极: 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 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 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消极: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