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79815

八年级上册语文26《春望》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072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上册,语文,春望,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上语文《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读准字音,读懂诗意,读出低沉悲伤的情韵。 2. 通过读对联,了解作者,读补充资料,知人论世;学生能合理想象,置身诗境,并尝试用固定句式进行表达,涵咏品位诗歌。 3. 从写景角度、炼句、炼字的角度探究诗歌写法,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4.与《月夜》进行对比阅读,感受杜甫心忧天下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品读,赏析诗人因何而愁,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念家悲己情感。 2、扩展杜甫其人的相关诗歌,体悟杜甫作为诗圣兼济苍生的博大情怀。 教学难点 扩展杜甫其人的相关诗歌,体悟杜甫作为诗圣兼济苍生的博大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习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同时也要有思有问,带着思考带着疑问去读,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中去读,从意象选择、精妙词语中去品,合理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才能深入理解,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走进杜甫的《春望》吧 ! 二、解读标题 朗读诗歌标题,掌握标题中的信息,并猜读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 1.读标题,通过重读掌握标题中的信息。 2.猜读法,根据阅读经验猜测诗歌内容。 三、初读诗歌 1.正音,读准字音“搔”“簪”。 2.译读,知大意。重点解释“国破”“花溅泪”“鸟惊心”“烽火”“胜”。 3.诵读,明韵律,悟情感。五言律诗一般是以二三拍为主。根据诗中的情词:泪、恨,明确忧伤愁苦的情感基调,并用低沉的语气、缓慢的语速读出这首诗的情韵。 4.活动 ①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②老师范读:读出韵味,读出重音 ③分小组竞赛:感受诗歌韵律美 四、知人论世 1.知人:根据杜甫草堂的对联,了解作者。 读上联可知,作者现存诗约1500首,其中所写多是天下苍生,后世也称之为“诗史”“诗圣”,而以“鹄”作比,就是为了突出杜甫胸怀天下,志向高远,体现在诗歌风格上便是沉郁顿挫。从下联中我们又读出作者命运多舛、飘泊一世,而“野老”既出自于他的号“少陵野老”,也道出了他常年蹉跎,晚景凄惨的真实状态。 2、论世: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如何呢 小结:当时局势动荡,战乱频繁,长安城内凄风苦雨,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身处沦陷区,孤苦无依又心忧天下的杜甫目睹这一番景象难免不落泪感伤。 五、涵咏诗篇 同学们,如果你是诗人,面对山河破碎,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会怎么想呢 请想象自己穿越时空,真真切切地感受当时作者的处境与心境吧。 提示:毕竟我们没有身临其境,所以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将诗句作为依据,合理展开想象。 1.自由读诵,发挥想象,置身诗境。 请用下列句式表达: “我”看\听(眼前之景) 。 “我”想(想象之景) 。 “我”叹(心理补白) 。 2.“望”溯源析义 句式:诗人杜甫因“望”到了什么而搔头? 诗人因“望”到了 的景象而搔头。 预设:诗人因“望”到了 长安城破败不堪 的景象而搔头。 引用杜甫《丽人行》和今天学的诗歌进行长安城今夕对比,突出长安城的残破,情感极其深痛。 诗人因“望”到了 草木凄清、人少荒凉的景象 而搔头。 诗人因“望”到了 花在哭泣,鸟都胆颤惊心的景象 而搔头。 .诗人因“望”到了 战乱纷飞、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 而搔头。 诗人因“望”到了 妻离子散、家信难得的景象 而搔头。 明确:杜甫远眺山河悲国破,近望春景思亲人,望,不仅是指眼睛的关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的活动。通过“望”这个动作,一位因国家破碎而极度愁苦,为亲人离散而十分忧伤的诗人如在眼前。 3.学生活动:跟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之悲。 明确主旨:《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城的荒凉残破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和平幸福的愿望。 六、写法探究 师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