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84364

7《包身工》课件 (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113628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文学和写实共奏“灵魂的震动” 在前面纪念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左联”这一具有革命性质的文学组织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在文学宣传还是革命斗争中,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由于反映工农苦难生活和反帝的需要,在左联推动下,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在中国迅速萌芽发展,那就是报告文学。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告文学中的经典,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夏衍的《包身工》 写作背景 体裁导入 何为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剧本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当时为了写《包身工》,夏衍亲赴上海,并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他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在一位女工的帮助下,混进包身工中两次,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他深入生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用饱含血泪的笔,撰写了这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夏衍在回顾创作经历时曾这样说道:“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 上海裕丰纱厂旧址 题目解说 “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卖的基本都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受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 文章以“包身工”为题,不仅表明写作对象,还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怒控诉和对包身工的深切同情。 声画结合———场景画面与解说语音 壹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 — 7 包身工起床的情景 8 — 11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12— 14 包身工早餐的情形 15—22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 32 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33—34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 47 包身工整体生活和命运 48—50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请大家聚焦文本,划分场景画面和解说语音的内容层次。 提示:场景画面———写人叙事 解说语音———背景材料 纵向观察分层表格,尝试总结这篇报告文学的结构特点。 双线交织 主副相生 主线:时间顺序 副线:制度趋势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记叙描写 议论说明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文章线索 主线 副线 以时间为主线组织材料,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文中穿插(补叙、插叙)着背景资料,以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恶果为副线,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贰 画面剪辑———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 画面剪辑———全景镜头与特写镜头 1、说说全景镜头“拍摄”了哪些画面?这些画面拼接(排序)的特点和效果? 2、找一找令你心灵震动的特写镜头,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全景镜头拍摄的画面 起床 早餐 上工 四点一刻 四点半 五点 放工 晚上六点 恶劣的住宿条件 恶劣的饮食条件 恶劣的劳动条件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起床: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