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91277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438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二
  • cover
课题 《古诗三首》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春日长安城的无限美景,诗的后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诗人运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通过写寒食节普通百姓家不能点灯、生火做饭,而权贵豪门却可以接受皇家传赐的新火,燃灯、生火做饭的现象,对当时社会所存在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委婉的揭露和讽刺。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选自《古诗十九首》。诗歌借助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抒发了一种相思而不得的愁绪。诗歌运用大量的叠词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对织女的形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由望月升华至怀人,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民风民俗并不是很陌生,但相对于耳熟能详的春节、中秋等节日,学生对寒食节可能会比较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课下注释,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深远的画面,感受并喜爱中国传统节日。 2.语言运用: 图文结合理解、积累词语佳句并学以致用。 3.思维能力:理解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诗中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审美创造: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通过了解诗中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通过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整理《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整理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故事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的这两位人物是谁吗?(生答)你们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吗?(点击故事链接) 2.揭示课题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千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他们的古诗—《迢迢牵牛星》。(板书课题) 3.读课题 观看《牛郎织女的故事》,书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二、走近作品:交流自己对《古诗十九首》的了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是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于是作为组诗看待。《迢迢牵牛星》是其中的一首,写作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三、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注意断句。 (1)读准字音:章 (zhānɡ) 盈 (yínɡ) 泣(qì) 脉(mò) 皎(jiǎo) (2)易错字:素 多音字:脉【mò】(脉脉)【mài】(脉搏) (3)词语解释: 迢迢:遥远。 河汉女:指织女星。 河汉,银河。 擢:伸出 素:白皙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杼,梭子。 盈盈:清澈的样子。 脉脉:相视无言的样子。 章:花纹。 零:落下。 (4)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