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思乡之情是诗歌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思乡是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上的诗句中,诗人运用“归雁”“夕阳”“明月”等意象来抒发思乡之情,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意象也可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通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来品味“永不消逝的乡愁”。 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2.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 3.精读全诗,剖析写作特色 4.总结和归纳全文表达的思想内涵 5.合作探究,巩固提升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生平经历 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据传其出生前母亲梦见太白星投入怀中,因此得名“太白”。他性格豪爽,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被列为“酒中八仙”之一。 李白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尽管有宰相之才,但因性格直率,未能实现政治抱负。在长安期间,因得罪权贵而被赐金放还。 李白的晚年生活相当窘迫,最后客死在当涂县(今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玉笛:精美的笛子。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原文翻译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洛城:今河南洛阳。 原文翻译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主要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原文翻译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起:引发,产生。 故园:指故乡,家乡。 原文翻译 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主要内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条理通畅,感情真挚。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合作探究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字用得好,请具体分析好在何处 “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合作探究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 “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合作探究 诗人是怎样通过“折柳“这一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 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合作探究 从诗的尾联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春夜洛城闻笛》 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 -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