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0192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最后一课》说课稿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47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长春,七年级,上册,语文,12课,最后一课
  • cover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最后一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 小说,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所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应该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韩麦尔先生、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学习课文高超的写人技巧,逐步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小说知识,对小说 三要素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同时,文章篇幅较长,整体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所以还应该在复习小说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三要素,并且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体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巩固掌握。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 、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⑵、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⑶、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⑷、理解含义深刻、感情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难点: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五、教学方法分析: 根据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 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建议采用以下教法学法: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赏析人物性格,品味小说语言,领略小中见大的艺术美。 六、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三课时完成本次教学任务。在每个环节都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初步了解主要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形象,体味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发展。 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几方面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内涵;通过人物分析把握文章主旨。 第三课时:品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体味语言,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 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就文中最难理解的文句展开讨论,交流看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有一篇 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