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15609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44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 cover
小学语文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圈画关键词、补充资料等方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2.借助资料,结合全文,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3.通过结合课文内容和想象,写法迁移,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 一﹑由题导入 读课题,“忠骨”指的是什么? 1.在文中指牺牲了的毛岸英, 2.也指抗美援朝牺牲的战士。 二﹑明背景 介绍抗美援朝的背景。 三﹑整体感知内容 活动一 根据预习填思维导图 板书:惊闻噩耗,艰难抉择 活动二:观人物表现,体会内心 举一:父亲的悲痛 1.谈话引出思考 师:我们梳理文章内容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词语:踌躇。它的意思就是犹豫不决。主席犹豫不决是因为什么? 预设1:在把岸英留葬朝鲜还是回归安葬之间犹豫不决。 预设2:作为父亲他希望岸英遗骨回国,但是作为主席的儿子不能搞特殊,要和其他在朝鲜牺牲的战士一样留在朝鲜安葬。所以他犹豫不决。 师:是的,他在两个身份之间犹豫不决———慈爱的父亲和国家主席。 板书:天平两端写上:父亲,主席。 2.从人物表现体会父亲的内心 师:作为父亲,他是怎么想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读并做批注。 3.全班交流 抓重点句1: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体会主席对岸英牺牲的消息的难以置信和悲痛。 补充资料,理解一次次地分离 岸英是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的长子。8岁时,母亲杨开慧被捕,他和母亲一起入狱,目睹了母亲与敌斗争并牺牲。 后来他和弟弟来到了上海,曾一度过着流浪生活。因他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母亲,颠沛流离,毛主席对儿子充满了愧疚。 岸英被地下党的同志找到后,去了苏联留学。 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把岸英送到了条件艰苦的农村锻炼。 抓重点句2: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 (1)从语言和神态体会主席的丧子之痛,慈父情怀。 (2)想象主席的心理活动: 主席用手支撑着低垂的头,想到: (3)朗读体会 读出两个感叹号的语气,体会主席的悲痛。 师:此时主席的情感天平偏向慈爱的父亲。 反三:主席的决定 1.过渡 师:这时候,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决定偏向———板书:回。 但是主席没有立刻签字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是主席。 2.从人物表现体会主席的内心 师:作为主席,他是怎么想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自读批注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抓语言: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补充资料 资料一,据中朝双方于1953年8月14日通过报纸、电台宣布的数字,共歼敌104万人,约有18万志愿军长眠于朝鲜。 资料二,2019年4月4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在平壤的友谊塔举行活动,祭奠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烈,深切缅怀志愿志愿军英烈忠魂 从中看出主席想把岸英的遗骨留在朝鲜。 抓动作和神态: 从“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和踌躇,黯然的目光,看出主席非常犹豫。 4.朗读体会 第6自然段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位同学读出主席想让岸英回国的部分,另一位读决定让岸英留在朝鲜的部分。 师:此时主席的情感天平偏向伟人领袖。 活动三: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伟人情怀 1.理解诗句意思 师:父亲的慈爱和主席的身份之间,让他内心充满了矛盾,难以抉择,最终主席还是写下了批示。文章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结尾。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