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20265

23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607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初二 教学形式 课堂 课题名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基础。 初二学生对于要掌握孟子的政论,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能力有限,对于战国时期的背景比较陌生,所以需要老师精心准备,大量铺垫。对于一名初二学生来讲,要激发他的兴趣。培养他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兴趣,使之集中注意,探索新的领域。我班能力尚可,学习上也比较积极主动,所以这堂课的开展并不是非常艰难。 2.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基础。 从初一开始,学生就慢慢深入文言文的学习,从短小的故事到简单的游记,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知,文言词汇掌握也有了一定基础。欠缺对孟子理论的认知,欠缺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需要老师前期铺垫。 3.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可能存在非科学或前科学概念的干扰。 对历史知识的空缺,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儒家思想“仁、礼、义”的认知。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愿望、需求、重视等状况。 因为之前文言文大多是小故事,所以第一次学习政论是充满好奇的,在我多次铺垫之后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充满好奇,也鼓足勇气想要进行尝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或新旧知识的关联等。 本文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来“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诊断,阐明了“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初二学生初次接受政论这种文体,整个内容又彰显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体系,所以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   一、学习孟子政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人心向背的重要性,要积极乐观,敢为天下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字词的难点掌握。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感受孟子纵横捭阖的论证气势。 学会用已经学到的议论文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孟子的短论。 难点: 孟子政论的特点。 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确认本文的论点。 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教学处理应从传统的字词文句教学中有所提高,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四、结合多媒体直观剖析。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与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展开辩论。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朗读 全文 四.分析课文 五、小结全文。 从诸子百家的政见导入孟子的“仁政”。 何为“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一)道路。 (二)途径;方向。 (三)道理。 (四)方法;技艺。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 (七)说。 (八)历史上的行政区域。 (九)线条;细长的痕迹。 (十)量词。 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的区别: 道家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