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26125

广东省珠海市文园中学(集团)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无答案)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2957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考试卷,模拟,第一次,中考,历史
  • cover
珠海市文园中学(集团)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九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 本试卷共12页,答题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河西走廊四坝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数量不少的较大型石磨盘、石磨棒、石刀、 石斧、石镰等,而且还发现了储藏有粟粒的大型陶罐和经过人为驯化的炭化小 麦粒、大麦粒等,还有羊、猪、狗等家畜随葬。这反映出当时 A. 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存在明显的贫富和阶级 C.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D. 当地已有较稳定的定居 2. 青铜尊是商周时期礼器中常见的形制种类,在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中却出 现了多件在纹饰上极具地方风格和古蜀地民族个性的青铜尊。这可以说明 A. 商朝统治扩大到南方 B. 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交流频繁 C. 中华文明多元的特征 D. 三星堆文化青铜制作水平高超 3. 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有两个核心抓手, 一手抓军事,能打胜仗,另一手抓 种粮,发展农业生产,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的方面。 他意在说明商鞅变法 A. 实施的背景 B. 遇到的阻力 C. 成功的原因 D. 深远的影响 4. 题4表是先秦诸子关于国家安危问题的讨论(部分)。材料认为,国家“安危” 的关键是 材料 出处 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 《慎子》 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 《吕氏春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题 4 表 A. 国君 B. 民众 C. 道义 D. 宗庙 5.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 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 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A. 理论体系完善 B. 思想内容丰富 C. 尊重生命规律 D. 影响历久弥新 6.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下令兴修沟通湘水与漓水的运河———灵渠。这一做法 的目的是 题6图 A. 服务统一岭南的需要 B. 推进中原农耕技术向南传播 C. 贯通南北交通的驰道 D. 振兴桂林和象郡的经济文化 7. 汉文帝规定,自己陵墓建造“皆以瓦器”,不允许用金银铜锡为饰,“欲为 省,毋烦民”。这说明汉文帝 A 勤俭治国 B. 勤于政事 C. 倡导薄赋 D. 重视生产 8.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控制了河西走廊, 并在此地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这些举措 A. 表明中央政府正式管辖西域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C.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 D. 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9.“它给予贫苦人民以一个‘死后天国’之期待”,“当方士走向民间的时代, 正是东汉末季大饥懂、大瘟疫的时代”。这段话旨在说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 产生 A. 恢复和稳定了社会局势 B. 体现了专制统治的强化 C. 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 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10. 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十分丰盛,包括大麦粥、炖鸽 肉、小麦面包、水果等,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 可知当时 A. 法老至高无上 B. 文化灿烂辉煌 C. 阶级分化严重 D. 农耕经济发展 11.“16世纪初,伦敦西部纽伯里一名叫约翰·温彻康布的纺织业商人,雇用 男女织工、纺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 人,研工20人。”材料中约翰·温彻康布经营的是 A. 小型的手工作坊 B. 分散的手工工场 C. 集中的手工工场 D. 规模较大的工厂 12. 某公众号发布的文章选用了如下配图。该篇文章的标题是 中世纪印刷工场 《蒙娜丽莎》 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 题12图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 文艺复兴之花 C. 人文主义的理性之光 D. 大航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