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章 光现象 光现象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八年级物理 器材:玻璃板(带支架),两支相同的蜡烛,两个打火机 魔术 真手不怕火炼 平静的水面 光滑的瓷砖表面 表面平滑且能够反光的镜子———平面镜 认识平面镜 练功房矫正舞姿的镜子 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有什么特点呢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1.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2.像有时大,有时小。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远一些。 物 像 1.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器材: 薄玻璃板、支架、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一张、刻度尺、笔 三、设计实验: 薄玻璃板 蜡烛A 实验注意事项: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 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透光、成像) (2)用两支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比较像和物大小关系 (3)使用刻度尺的目的: 为了比较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4)光屏的作用: 检验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实验 序号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物距)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距)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缩小或等大)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夹角/°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实验表格: 四、进行实验: 实验一:在玻璃板的一侧放蜡烛A,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并将蜡烛B放在像的一侧,移动观察蜡烛B 是否与蜡烛A重合。 现象:蜡烛B 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四、进行实验: 实验二:当蜡烛B 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将光屏放在蜡烛A的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的情况。 现象: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 四、进行实验: 实验三:记录蜡烛B 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A和B 的位置,铅笔连线后,用刻度尺测量蜡烛A与蜡烛B 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 四、进行实验: 实验三:记录蜡烛B 与A的像完全重合时,A和B 的位置,铅笔连线后,用刻度尺测量蜡烛A与蜡烛B 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 四、进行实验: 实验四:用量角器测量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之间的夹角。 四、进行实验: 实验 序号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物距)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距)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缩小或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夹角/° 第一次 4.60 4.30 相等 90 第二次 6.60 6.80 相等 90 第三次 9.20 920 相等 90 五、记录并分析数据: 距离相等 等大 垂直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物、像关于平面镜轴对称 六、实验结论: s s s 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源可以发射光线直接进入人眼, 人眼就看到了物体。 当光线经过镜面反射再进入人眼时,由于人有光的直线传播的经验,于是人感觉这些光好像是从进入人眼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S 发出的,S 即为S 在平面镜中的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s s' 平面镜成像原理为光的反射 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应的虚像点。 这样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形成的像就叫做虚像。 虚像可以用眼睛观察到,但不能被光屏接收到,作图时,虚像用虚线表示。 如图,MN表示平面镜,AB表示镜前的物体,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M N A B A B 方法: 1、作垂线 2、取等距离 3、画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 练习:某发光点S 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分别沿O1A和O2B方向射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 O1 S S1 O2 A B 作法: 1.将AO1和BO2延长交于S1。 2.过S1作镜子垂线,取相等距离找到S。 3.再连接SO1和SO2,标上箭头。 平面镜的应用———成像 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知道哪些地方有平面镜? 平面镜的应用———改变光路 潜望镜 塔式太阳能电站 1.凸面镜对光线有 作用 发散 物体在凸面镜中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利用凸面镜可以观察到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