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32598

历史解释的深度与温度:以戊戌变法为例-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核心素养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26511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PPT,24张,课件,素养,核心
  • cover
(课件网) 日落紫禁城 ———历史解释的深度与温度:以戊戌变法为例 培养目标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基本点:区分史实与解释,解释因果关系,评判历史问题) 目录 戊戌政变与变法失败原因 03 《明定国是》与百日维新 02 《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01 历史学科素养之历史解释 新知讲解 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重点:辨别历史解释,进行历史叙述,评析原因,提出新解释。) 水平1 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 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 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 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 壹 《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新知讲解 一、《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1.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各省举人“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拉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事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记忆有时也不够准确,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 新知讲解 一、《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当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 “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茅海建的观点:所依据的史料属于可信度很高的档案材料;使用了多种档案材料相互印证,详细统计各阶层上书数量,其结论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 新知讲解 一、《马关条约》与公车上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P103原文观点: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