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37801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01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 cover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层次,概括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体会其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使用。 3.了解边塞诗的意蕴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的层次,概括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盛唐的边塞。那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声声雄浑的军号,吹出的历史的热血沸腾。在这里,有这样一群诗人,他们视野开阔,胸怀激荡,有着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这里,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亦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作者。高适,字达夫,唐代诗人。因为曾经担任过刑部侍郎、渤海县候,所以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他的诗歌在边塞诗的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他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46岁才逆袭进入仕途,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但成功的人生不分早晚,是唐代诗人中唯一一个被封侯得诗人。他的诗歌雄浑悲壮,荒凉而不凄切,开了一代诗风。所以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论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2、解读小序,把握背景。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1)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元戎”即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在反击契丹的战斗当中屡建奇功,因而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26年的时候,张守规的部下假借张守规的命令盲目攻打契丹的残余,先胜后败。张守珪知道了真相以后隐瞒败状,并且向朝廷谎报了战功。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故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这里的征戍也就不仅仅包括了张守珪规的军中之事,也包含了一般的边塞战争。 从诗的背景去看,我们也看出这是首是赠答友人的应和之作。 3、标题解释,文化常识积累。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是汉魏乐府中一支曲调的名称。“歌行”是一种诗体,例如《长恨歌》《琵琶行》属“古体诗”。和近体诗相比,古体诗的音节韵律一般的都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等。 《燕歌行》常常用来反映思妇思念征夫的情感。历史上魏文帝曹丕曾经创作过燕歌行,南北朝时期的庾信也有同名的诗作。尤其是曹丕的那两首燕歌行,被明代的胡应麟评为开千古妙境。那高适的这一首严歌行又有哪些精彩的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三、小组合作学习展示。 解释字句。 本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完整的战役的全过程,请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小组交流、展示 诵读诗歌并思考: (1)高适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战争的全景图,请浏览全诗,根据战争发展划分四个层次,并概括内容。 (2)我认为这是一场( )的战争,我的依据是( )。 学生活动: ①多种朗读方式,主要采用自由地读、结合背景材料读、个性化地读、结合注释读; ②读通诗歌后,思考两个问题,然后交流讨论。 明确:(1)整首诗以时间为序,八句一层。 第一层(1-8句)写出师,着力烘托了将士们出征时候的气氛。 第二层(9-16句)写失利,敌人来势汹汹,唐军伤亡惨重。 第三层(17-24句)写被围,侧重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后会无期。 第四层(25-28句)写死斗,战士们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决定以身殉国。 (2)①这是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通过这首边塞诗中的意象如金鼓、旌旆、碣石、羽书、猎火、狼山、大漠、塞草、孤城、铁衣、征人、刁斗等可以看出战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