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表的内部构造 指针 齿轮 螺丝 表里的生物 表里是什么生物? 为什么会在表里? 它在表里做什么? 表里的生物 冯至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现代诗人、学者,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作品:诗歌《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历史小说《伍子胥》、散放集《山水》等。 字词学习 清脆 拦住 恐怖 蟋蟀 蝎子 蜇人 钵子 蝈蝈 zhē xiē bō guō 蜇 (zhé)海蜇 (zhē)蜇人 蜇伤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整体感知 圈画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思考: 按照探索的过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小时候 一天 有一次 此后 有一回 后来 一(1-9):“我”好奇怀表里发出的声音,猜测表里有生物。 二(10-11):“我”观察表中的世界。 三(12-19):“我”确信表中有一个蝎子,还猜测这个蝎子不一般。 四(20-21):“我”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细读课文 读课文1-2段,思考: 本文围绕我的什么疑问展开的?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因为“我”从未听过机器的声音,又因为“我”发现所有的声音都来自于活的生物,所以“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不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但“我”观察到一个新现象:父亲的怀表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坚硬的表盖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所以我对父亲的怀表产生了疑问。 细读课文 思考:“我”是怎样解决这个疑问的? 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我”观察未知世界的过程: 观察现象→发现矛盾→产生疑惑→猜测原因→求证猜测→得出结论 结论: 因为父亲的表里有一个蝎子,所以这个表可以发出声音。 这个结论既然是相悖的,作者为什么要记叙这样一件往事? 细读课文 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结论在当时却认为是正确的,因为那时“我”只是一个孩童,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解答疑惑,只有不多的生活经验。记录这段过程,还原了儿时的“我”探究未知世界的经历,展现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展现了“我”思考的过程,也展现了“我”的天真与可爱。 表里的生物 冯至 (第二课时) 课文刻画了几个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描写 “我”的心理描写 我 爸爸 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 ①“我”有过哪些心理活动? ②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细读课文 学习探究 (第9段)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我”的好奇心,“我”根据蝉叫和虫鸣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 “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勤于思考 (第10段)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我”想观察表却被父亲阻止后,“我”感到很痛苦。“痛苦”的原因是“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这是“我”内心的矛盾,好奇需要压制。 “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好奇在逐渐增长,越是不允许的事情越是充满诱惑。 强调痛苦持续的时间很长,又加深好奇。 (第11段)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但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我”观察表内世界之后,用“美丽的世界”来形容表里的空间,“我”感觉表里的一切都很神秘而美好,也可以体现出“我”内心的好奇。 “我”是个容易快乐、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写出“我”担心父亲盖上表盖。 写出“我”看不到父亲表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