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46002

15《驿路梨花》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33217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驿路梨花,课件,3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5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古往今来描写梨花的诗句很多,白居易曾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辛弃疾所做“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不同的诗句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看看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 新 课 导 入 彭荆风(1929一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读者一致好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云里雾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作 者 简 介 作者在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人。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拿起笔来,写下了这篇文章。 背 景 链 接 我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 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我觉得经历了十年浩劫,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长,向雷锋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不满意那些平铺直叙的图解式的文章;反对那种用口号代替行动、用政策代替人物性格的写法,那只会把雷锋精神写歪、写瘪,不能有效地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认为既然是文艺创作,那就必须从生活中来,用自己深受感动的故事和人物去感染读者。 ———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 背 景 链 接 重点字音 驿路(yì ) 荆棘( jí) 寨(zhài) 竹篾(miè) 露宿(lù) 撵(ni n) 麂子( jǐ ) 修葺(qì) 扛(káng) 菌子(jùn) 瑶族(yáo) 喷香(pèn)   多音字 pèn káng ( )喷香 ( )喷泉 喷 ( )扛着 ( )力能扛鼎 扛 pēn gāng 多音字 露 ( )暴露 ( )露面 宿 ( )宿营 ( )整宿 ( )星宿 lù sù xiǔ lòu xiù 词语释义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撵:驱逐;赶。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词语释义 恍惚:(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损失。文中指对方行礼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朝气:精神振作,力求进取的气概(跟“暮气”相对)。 任务一 讲梨花故事 略读课文,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分别与小茅屋发生过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 梨花 解放军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 为方便过路人, 专门送粮食来 哈尼小姑娘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为方便过路人而建造小茅屋 方便过路人 照料小茅屋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比较一下这两种顺序哪一种更好。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课文顺序 时间顺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悬念二:不是瑶族老人,谁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建造小茅屋? 第一次误会 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