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章 控制测量 单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双定向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 单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支导线 单定向附合导线 单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无定向附合导线 1.假设AP2的方位角为 0,推算各边假定方位角 3.计算AB边假定方位角及导线旋转角 2.计算各边的假定坐标增量 A B P2 P3 Pn b2 b3 bn S1 S2 Sn-1 Sn P4 Pn-1 单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无定向附合导线 4. 计算各边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增量 5.按照单定向附合导线的计算方法完成剩余计算 A B P2 P3 Pn b2 b3 bn S1 S2 Sn-1 Sn P4 Pn-1 单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1.假设第一条导线边的方位角,推算各边假定方位角 3.计算导线旋转角和缩放系数 4.计算导线点的最后坐标 2.计算各导线点的假定坐标:设 ,推算 5.检核: 方法2 A B P2 P3 Pn b2 b3 bn S1 S2 Sn-1 Sn P4 Pn-1 导线观测值粗差的定位 一、单个观测角粗差的定位 1.从A点开始推算各点坐标 2.从B点开始推算各点坐标 3.判断: 二、单个边长粗差的定位 1.计算导线坐标闭合差 2.计算点位误差方位角 3.判断: 导线观测值粗差的定位 测角交会原理 交会角:在交会三角形中,交会边之间的夹角 交会边:交会三角形中已知点和待求点之间的边 规定:交会角在 30°和 150°之间 已知:A (XA , YA) , B ( XB , YB ) 求: XP , YP a,b 观测: A P b a B 测角交会原理 一、余切公式 同理: 注意: A、B、P逆时针 考虑到: A P b a B 测角交会原理 A P b a B A P a2 B a1 测角交会原理 二、前方交会、侧方交会、单三角形计算 检核:移位差 1.前方交会 测角交会原理 2.侧方交会 测角交会原理 侧方交会检查 P′ ε′ △ε= ε′- ε 测角交会原理 3.单三角形 三角形闭合差 W 误差配赋:① 平均分配 ② 大误差给大角,小误差给小角 余1″给大角,余2″分别给两个较小角 三、后方交会 1.余切公式 A B C P b a 180 -a 180 -b E 测角交会原理 测角交会原理 A B C P b a 180 -a 180 -b E 测角交会原理 注意:A、B、C 逆时针排序,AB 边对a 角,BC 边对b 角 测角交会原理 B C A P b a g III I II 2.赫尔墨特公式(仿权公式) G 测角交会原理 B C A P b a g III I II E F a-A A B b-B C g-C 测角交会原理 G B C A P b a g III I II E F a-A A B b-B C g-C 测角交会原理 3.后方交会检查 按照前方交会或侧方交会方法进行 测角交会原理 4.后方交会危险圆 当未知点P在已知点A、B、C确定的圆上移动时,a 、b固定不变,说明a 、b这两个角不能唯一确定 P点位置 测角交会原理 前方交会 侧方交会 单三角形 后方交会 已知点 测站 检验方法 检验内容 3 3 后检验 最全 3 2 2 3 4 1 后检验 后检验 先检验 观测角 较好 较好 作 业 后方交会 A B C P 水平方向观测值 PA: 0°00′00" PB: 62°31′34" PC: 123°21′24" 151387.600 527901.800 158617.100 532406.800 160123.800 536265.200 作 业 前方交会 N4 N6 N2 P1 3821893.665 38417400.670 3821617.141 38418261.856 3822126.899 38418504.706 62°59′42" 47°28′02" 50°12′57" 88°45′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