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53115

二《灯》学案(含答案)【中职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学案 查看:60次 大小:202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专用,模块,基础,2023,高教,中职
  • cover
课题名称: 《灯》 学科: 语文 年级: 研备人: 使用日期: 年 月 日 学生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重点) 3、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二)写作背景 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 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中国当 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 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 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 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三)整体感知 1、给文章划分结构。 2、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 (四)文本细研 1、《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2、第1段中“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 3、作者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颂扬灯光(火炬)的伟力,请讲讲第9、10段在文章的作用。 4、“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与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 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文本细研 1、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 小结: 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2、(“窒闷”一词的含义很深,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 3、提示灯的更深广的象征意义:哈里岛上的长夜孤灯为捕鱼人导航,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曾给恋人以力量,既分别颂扬了骨肉之情和坚贞爱情,又含蓄而深刻 地告诉人们,不管现代或古代,不管是中国或是希腊,不管是陆上或是海中,只要有“灯”就会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就会有光明,有温暖,就会给人们指出归路,给人以奋然前行的莫大勇气。 4、作者把“真实”的材料用“繁笔”写出来, 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