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55149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9860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
  • cover
第五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朝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以及秦汉至魏晋官员考核监察的特点,分析官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 掌握隋唐科举制的形成及宋朝科举制的发展情况,认识其与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关系,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了解元明清时期科举制体现的时代特点,认识君主专制强化对选官制度的影响,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1、早期国家:世官制(血缘) 2、春秋战国:举荐制(才能)与军功制(军功)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两汉:察举制 (1)确立:汉武帝 (2)选官流程:先考察再推举 (3)选官标准:舆论评价(德)和为官能力(才) (4)选官科目 ①常科:岁举并有人数规定,具体分类有孝廉和茂才 ②特科:无固定时间,具体分类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贤良文学和明经 (5)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做官) (6)评价:打破了世官世卿局面,选拔了大批人才;但以官举士,操纵于上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秩序混乱,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征 (2)确立:220年魏王曹丕 (3)选官官职: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负责评定士人 (4)选官标准:家世/出身门第和德才(尤以家世为主) (5)选官流程 ①中正根据家世和德才评定州郡士人资品,分为九等,并写出评语/状 ②最后再由中央吏部授官 评价: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成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的工具(寒门和世族都属于地主阶级) 6、隋唐至两宋:科举制 (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隋唐完成大一统,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特点:自由报考,通过分科考试差额录取人才 (3)选官科目 ①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②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4)选官标准:考试成绩 (5)选官流程:考生科举考试合格后,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命 (4)发展历程(仅作了解) ①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考儒家经典、时务策、诗歌) 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④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⑥两宋科举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大增加;不看重出身门第 注:宋朝还推行除科举制外的另一种入仕途径即恩荫制,是世官制的变体,指中高级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拥有机会不等的世袭上辈官职的特权 (5)历史影响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标志着官僚体系的成熟 ③具有一定公平性,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7、元朝:科举制被破坏(元初被废后恢复,但仍时断时续,且录取人数不多) 8、明清:科举制新发展 (1)考试分级: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①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举人 ②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贡士 ③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 (2)考生范围: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府、州、县学的学生 (3)考题范围:儒家四书五经,八股文 (4)考试分卷:明朝推行南北分卷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1、秦汉:上计制 (1)考核内容(仅作了解):地方辖区内每年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和盗贼多少等 (2)考核流程 ①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内的考核内容汇集到郡国 ②由各郡国汇总制成计薄,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③御史参与审核计薄,防止造假 (3)考核结果: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升降的依据 2、魏晋南北朝:官员考核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