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56372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4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279852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2023-2024,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课件网) 三国至隋唐 的文化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道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目 录 三、科技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一般认为是汉明帝时期,“汉明感梦,初传其道”。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中国第一古刹”。 新课导入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 学 道 教 佛 教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概况 汉武帝时确立了正统地位。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东汉末年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东汉时期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在逐渐形成。 东汉末年,神仙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部分杂糅起来,形成了道教。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发展成熟并于民间流传开来。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道教领袖人物。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以及宗教实践活动各方面对初期道教进行了改造,使道教得以完成从追求救世致太平到追求不死成仙的重大历史转折,使它能够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 道教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太乙救苦天尊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在中国扎根的外来宗教 瞬息尽养,无济幽灵,学道拔 (超拔: 使人脱离苦难) 亲,则冥苦永灭。 ———刘勰:《灭惑论》,引自《弘明集》卷八 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和戒律,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努力。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另类皇帝梁武帝 佛教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思考:结合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分析儒学为什么会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西汉大一统思想 君权 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现实 天意不显,君命多舛 现实 弑君篡逆,政权更迭 现实 社会动荡,道德沦丧 政权更迭社会动荡 冲击 不适应 卜宪群: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葛兆光: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 1.儒学思想无法解释政权更迭、皇帝丧乱的社会现实; 2.儒学伦理体系不完善,无法满足人们精神寄托的需要; 3.选官制度腐坏、标准改变,儒学思想对阶层流动无用。 材料: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 材料: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4.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