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65273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学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1次 大小:63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11课,学案,梳理,知识点,论语十二章
  • cover
11.《论语》十二章 一、课文助读 【文题解读】本文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记录。《论语》,论,编纂;语,语言。把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编纂起来。 【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东汉时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官定的读本。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写作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起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因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精彩纷呈的学术争鸣,于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西汉初期,在董仲舒的倡导下,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二、课文解析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与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层意 第一章:讲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 [答案]①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还有“为人”的学习。②这一句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答案]①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②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3.“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君子怎样的境界? [答案]修身与别人的知与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层意 第二章:讲个人修养。强调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内容理解 1.本章强调的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答案]自我反省,即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不能。①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②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个顺序,也不能很好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质。 ●语言特点 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3)子曰:“吾十有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