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68118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096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2.学习作者凝重轻灵、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任务】 1.析题,确定阅读重点 2.略读,梳理文章思路 3.细读,品味文章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萧伯纳说:“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居里夫人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而对于快乐的反面———痛苦,奥古斯狄尼斯是这样说的:“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不同的人,答案也不尽相同。梁启超对这一问题有他独到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最苦与最乐》。 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室”一词最早出现于1902年,那时候的梁启超正流亡日本。他在《新民丛报》上逐期发表《饮冰室诗话》,并以“饮冰室主人”的笔名撰写了《新中国未来记》。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思是早上受到命令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来缓解内心的焦躁忧虑,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议论文(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 二、任务开展 任务一:析题,确定阅读重点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猜测文章的内容或者重点。你觉得这篇文章重点写什么? 预设: (1)人生什么事最苦 (2)什么事最快乐 (3)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务二:略读,梳理文章思路 1.略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预设: 第一部分:(1-3)论述责任未尽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的观点。 第二部分:(4)承接上文“最苦”的论题,提出“最乐”的论题,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对想要逃避责任的思想提出反驳,论述人应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明确文章观点。 思考:在梁启超先生看来,人生最苦与最乐的事情是什么? 预设: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3.勾画观点支撑句。 再次略读课文,勾画出带有“最苦”“最乐”的句子。 温馨提示:可以是不写“最”而体现“最”的句子。比如,“莫苦于”就是“最苦”,“第一件乐事”就是“最乐”。找一找文中这一类句子。 预设: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4.把握论证过程。 (1) 读第1-2段,找出作者直接表达这一观点的句子,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是由什么问题引出这一观点的。 预设: 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