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78642

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170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 cover
小学语文六下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一篇内容浅显而有趣的课文,讲述了童年的“我”基于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只有活的生物才会发出声音,猜想父亲的表里是不是有一个活的生物。“我”强烈的好奇心,终于打动了父亲,他打开了表盖,“我”仔细地观察,亲眼看见表里有一个长着小尾巴的东西在不停地摆来摆去,这样的发现,进一步坚定了“我”的猜想和判断。但是“我”并没有因此作罢,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恳求父亲把他的表盖打开给我看,希望得到进一步的确证。终于有一回,父亲再次把表盖打开了给我看,并亲口告诉“我”,表里有一个小蝎子,一动就要蜇人。父亲的话显然是在唬人的,目的是不希望“我”再动他心爱的表。可是天真的“我”却信以为真,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没有错,父亲的表里确实有一个活的生物,是一只蝎子!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是本单元篇章页的主题句。这个主题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科学发现”,一个是“好奇而又爱思考”。《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中的“我”,在童年时期发现了父亲的表里有一个生物,如果从常识和事实的角度看,这个“发现”根本就不是什么科学发现,而是童年的无知和幼稚。那么,“我”的这个“发现”,是否还有意义呢?是否体现了科学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的这个“发现”,是基于好奇和爱思考的。也正因为从小就有好奇而又爱思考的可贵品质,冯至才有成年后的成就。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课文第一自然段,“我”最初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就是基于“我”有限生活经验中的一系列事例得出的,所以这并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有根据的判断。“我”发现父亲的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如果从事实和常识的角度看,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科学发现,那么,这样的发现还有没有意义呢?有或者没有,得出这样两种观点,也需要依据文中具体的事例来展开思辨,加以说明。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逻辑。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生字,理解“和谐、神秘、唯恐、洪亮”等词语。 2.能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说一说“我”的“发现”过程。 3.能围绕“我的发现算不算科学发现?是否有意义?”这个主问题,研读课文,寻找依据,展开思辨,支持自己的观点。 4.感受并学习文中的“我”天真好奇而又爱思考、乐探究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父子间三场较量的结果,抓“我”的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在精读品悟中发现“三复情节”的写作手法,并创境练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一 揭示课题,引发认知冲突 1.出示单元篇章页,读一读单元主题句: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这个主题句告诉我们,科学发现,需要两种特别可贵的品质,分别是什么? 一是好奇,而是爱思考。 2.揭示课题:表里的生物 读到这个课题,你曾经有过什么好奇?思考过什么? 预设:表里有什么生物?表里怎么会有生物呢? 3.那么,课题中的这个“表”,是什么表? 出示图片,了解课题中的“表”,它是一块怀表,挂在怀里的,所以叫怀表。戴在手上的,就是手表。现在这种怀表已经不太常用了,大家一般都用手表。 4.那么,课题中的这个生物,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一些什么生物呢? 出示词语,读一读: 夏蝉 秋虫 蟋蟀 蝈蝈 蝎子 恐怖 蜇人(哲理) 出示图片,认一认:这里面会蜇人且有毒性的是哪一个? 5.我们根据常识就可以判断,这“表里”的“生物”,其实是———会摆动的弹簧,根本就不是什么蝎子之类的生物。这么荒谬的一个发现,怎么还写下来了,选做了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呢?《表里的生物》,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学习活动二:借助图表,梳理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