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78681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历史必修纲要上

日期:2024-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5075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纲要,必修,历史,高中,格式,18课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科书 书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知道近代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能够站在世界近代化潮流趋势的角度看待近代中国历史问题,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实质。 2. 分析多元史料,梳理列强入侵、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晚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能够从群体和空间等角度分析近代中国新旧力量的消长关系,体会挽救民族危亡之道路的艰难曲折,从历史时空角度出发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特征,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3、知道维新志士、义和团民众和清军将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的史实,感悟他们为国为民勇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涵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铸就具备世界全局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国公民。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等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史实。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内部新旧力量消长关系及其对挽救民族危亡的影响。 2.新旧局势、新旧力量和新旧文明之间的有机联系。 3、《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 呈现材料:1874年李鸿章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著名论断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相关史实,指出李鸿章所说的“大变局”表现为什么?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借用历史学家蒋廷黻的“世纪之问”,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近代列强入侵和古代外敌入侵的不同,认识到近代列强入侵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封建文明和西方近代化文明的冲突。在课堂的开始之处,呈现本课的主线索 “新旧局势”———新旧力量”———新旧文明”,引出本课立意所在,即近代中国破旧立新,求新求强的伟大复兴之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环节2:新旧局势的交替———民族危亡从何而来 呈现材料:19世纪末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时间表和地图 国别 租借地时间 期限 德国 胶州湾 1898 99年 俄国 旅顺、大连 1898 25年 英国 威海卫 1898 25年 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 1898 99年 法国 广州湾 1898 99年 日本 教学方法:设置学习任务1,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危机? 答案提示: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的亡国危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表格信息和地图信息,抓住“1898年”和“期限年份”这两个时间点,结合租地和势力范围所涉及的空间,从时空角度分析民族危亡境地。 环节3: 新旧力量的消长———民族危亡如何挽救 呈现材料: 材料一:(慈禧)“天下者,祖宗之法也,汝何敢任意妄为!” —中国史学会.近代资料丛刊.《戊戌变法》 材料二:曰循序,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张之洞《劝学》 材料三: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梁启超《论不变之三害》 材料四:“扶清灭洋”—义和团口号 教学方法:设置学习任务2, 根据材料分析比较不同 群体的“挽救”意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比当时国内不同群体的“挽救”意愿,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力量存在新旧之分,初次感受新旧对比,为化解“新旧力量的消长”这一教学难点做铺垫。 呈现材料: 材料一: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9月21日……———《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