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78787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册地理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测试(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解析版)

日期:2024-05-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1586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3-2024,解析,必修,选择性,2019,教版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册地理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单元测试(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考点1 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地域性 B. 差异性 C. 无序性 D .整体性 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① B. ② C.③ D.④ 【答案】1.D 2.B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及水圈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各个圈层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从而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D。 读图可知,①为火山喷发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②为人类活动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③为生物残体被分解,释放二氧化碳,④为植物释放二氧化碳,而人类影响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为燃烧化石燃料,故选B。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 水循环  ② 氧循环  ③ 碳循环  ④ 二氧化碳循环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侵蚀作用 B. 沉积作用 C. 固结成岩作用 D. 风化作用 【答案】3.C 4.A 【解析】 3 . 据图可知,海洋中的水被太阳辐射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在陆地上空降水,通过径流流入海洋,形成海陆间的大循环;地表径流流入海洋中的水,携带碳物质到海洋,形成沉积岩,之后再形成岩浆,再通过火山喷发到达地表,由此可知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故C项正确。 4 . 图中a表示河流水通过径流流入海洋,在此过程中流水与地面之间发生侵蚀作用,故A项正确。 水的流动可将土壤中的无机碳带入河湖中。水体流动、水生生物呼吸推动的CO2水气交换、底泥矿化分解是水体埋藏无机碳的主要形式,能缓解温室效应。“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鄱阳湖承接着五河来水,调蓄后从湖口注入长江,无机碳因此随之流动、埋藏。结合下表:2020年2月、8月鄱阳湖无机碳通量及对碳储藏贡献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2月 2020年8月 碳通量(t) 贡献率(%) 碳通量(t) 贡献率(%) 水体流动 湖口输出 -12.04 / -41.34 / 赣江输入 +1.802 10.00 +11.58 3.73 修河输入 +0.342 1.90 +0.782 0.25 抚河输入 +0.400 2.20 +0.609 0.20 信江输入 +0.423 2.35 +5.954 1.90 饶河输入 +0.423 2.35 +0.985 0.32 CO2水气交换 +12.67 70.50 +241.2 77.90 底泥矿化分解 +1.923 10.70 +48.63 15.70 5.针对鄱阳湖碳埋藏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碳的埋藏量夏季比冬季更大 B.冬季湖区流失的碳占比较大 C.CO2水气交换量夏季大于冬季 D.冬季底泥贡献小于水体流动 6.五河中,赣江对鄱阳湖碳储藏贡献率最大,说明赣江( ) A.上游植被覆盖率高 B.河流的径流量较大 C.水气交换较湖区强 D.上游降水强度较小 7.近年来长江流域因人为活动,鄱阳湖碳储藏能力下降。为提高鄱阳湖碳储藏,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补充水体营养物质 B.农业耕作围湖造田 C.长江上游增建水库 D.周边建设海绵城市 【答案】5.D 6.B 7.D 【解析】 5.读表可知冬季底泥矿化分解贡献为1.923t,比起五河流入的贡献总和虽然小,但应考虑冬季枯水期,湖水大量补给长江,所以湖口处流失了12.04t的无机碳,综上,冬季时水体流动贡献为负,D错误。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故选D。 6.赣江对鄱阳湖的碳埋藏贡献最大,即赣江水体能够输入大量的无机碳。结合材料,水体流动可带走土壤中的碳,意味着赣江本身的流动、侵蚀能够带走大量土壤中的无机碳,可以推导出赣江的径流量大、赣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与植被覆盖率高不符,A错误。降水强度小不能产生强烈侵蚀带走大量无机碳,D错误;综上,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