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78933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1)(表格式)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248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格式,11课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教科书 书 名: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能够将城市化置于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时空框架下,从多个不同视角认识中外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能够基于史料分析,通过不同阶段世博会展品内容和主题的变化,辩证认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存在的问题。 3.能够通过21世纪中国针对城市化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认识,为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和谐城市而努力奋斗。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学难点: 从多个不同视角探究城市化的进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评价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进入本节课的主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古今对比,理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而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它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的特性,尤其是近代以来城市化的推进,促进了人类美好生活的实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呈现教材中“城市化”的诸多表现,说明城市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城”长史。接着以美 国城市芝加哥为例,创设“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日与夜”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这次世博会上展出的摩天轮、电灯等,切入“从世博会看近代以来的城市化”教学主线。 一、“城”长的动力 教师出示学生课前整理的“世界博览会一览表(1851-1933)”,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这些展品的共性———工业文明的成果,城市发展的产物。 学习任务1:多重建构·探究城市化的动力 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首次世博会在英国诞生的原因,并用思维导图描绘工业化、城市化、世博会三者的关系,重点理解“工业化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的世博会展品表格,既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了认知起点,也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掌握了搜集和整理史料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描绘三者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基于史料进行逻辑建构并做出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背后的动力引擎是工业化,即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唯物史观。 二、“城”长的足迹 学习任务2:多维视角·探究城市化的进程 视角1:“望远镜”———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1950-2015年)”数据图,并结合所学,分别梳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长的足迹,比较其差异。 城市化开始于掌握生产力先机的西方国家,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一方面是被卷入的,呈现出被殖民化特征,另一方面在开始时间和城市化水平上具有滞后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变缓,但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 设计意图:通过横纵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近代以来世界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因果联系和时空差异。 视角2:“多棱镜”———阅读“世界博览会一览表(1851-1933)”,分组阐述世博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城”长的成果。 展品归为以下几类:革新建筑技术,丰富生活服务,创新生活方式,密切交流联系,便利交通出行。可以将之概括为居住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发展两大方面。 设计意图:基于史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的含义———世博会是科技成果的收藏者和展示者,更是城市文明演进的承载者和推动者。 视角3:“显微镜”———从上海煤气路灯管窥近代中国“城”长的特点。 从时间上看,近代中国城市化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起步较晚;从空间上看,主要集中于一批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